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收听《黄老师讲三国》的《曹魏故事》系列音频。本音频由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曹魏文化研究所黄青喜老师撰稿,由王梦迪讲述,喜马有声学院录制,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曹魏文化研究所出品。
请听:
第三十集 慧眼识才
王粲,字仲宣,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山阳高平也就是今天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人。
什么是“建安七子”呢?简单地说,就是东汉末年建安年间,也就是公元196到220年这二十五年间,七位著名文学家的合称。这七位文学家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建安时期,“三曹”也就是曹操、曹丕和曹植的文学成就很高,而“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是仅次于“三曹”的文学水平,所以,后世称他们七人为“建安七子”。也就是说,“三曹”和“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在建安年间是最高的。
王粲的曾祖父叫王龚,祖父叫王畅,他们两人都是汉的“三公”之一。在第二十六集《路边苦李》中,我们说过,“三司”又叫“三公”,分别是太尉、司徒和司空。由此看来,王粲的出身是很显赫的,是名副其实的“官三代”。
王粲十四岁时,天下大乱。董卓挟持汉天子刘协从东都洛阳迁到西都长安。这时,王粲也随着父母迁到长安。当时,左中郎将蔡邕见到少年王粲,非常惊奇。蔡邕,就是蔡文姬的父亲,是当时天下大名士。因此,他家门口,常常车水马龙。家里呢?也往往宾客满堂。
一天,王粲去拜见蔡邕。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口,来不及穿好鞋,就忙跑出去迎接。等他领着王粲到了门口,大家一看,可吃惊不小。原来呀,王粲,个子矮小不说,还很瘦弱,简直弱不禁风。
可是,蔡邕并不在乎这些,向大家夸耀说:
“这是王公的孙子,王粲!别看他又瘦又弱,他可是个奇才,连我也不如他!”
见大家一脸茫然,又回头对王粲说:“我家的这些书、文章,你随时来读!”
我们知道,蔡邕家的藏书,在东汉是最多的,简直就是一个图书馆。后因蔡邕被王允所杀,加上战乱,这些书籍都遗失了。
直到十五年后,曹操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来。为挽救这些书籍,曹操让蔡文姬凭记忆,背诵、抄写了部分书的内容,这才算保留了一些。
正如蔡公所言,王粲后来成为“建安七子”的重要人物,还为曹操的统一事业做出很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