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曹魏文化研究所旗帜持续飘扬
——曹魏文化研究所2023年工作总结暨2024年工作计划
2023年,是疫情结束后的第一年。曹魏文化研究所继续坚持“理论与应用研究”两翼双飞的科研方针,继续实践“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要求,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踏踏实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学校各级领导关怀、支持下,取得可喜成绩。
一、2023年工作总结
(一)三国文化研究再结硕果
一年来,我们仍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上,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1.南阳、漯河、开封三市三国文化遗存调查完成,焦作调查进行一半。《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南阳、漯河卷)》经过多次校订已定稿并交出版社。在许昌三国文化调查并出版《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摄影集(许昌卷)》的基础上,我们借鉴之前经验,充分利用周末和假期,明确各地市负责人,分别组织调查小组,提前规划调查路线,分时段完成南阳(魏玉龙负责)、漯河(黄青喜负责)、开封(范晓丽负责)、焦作(杨保红负责)全市域调查。截止2023年底,南阳、漯河、开封三市调查工作全部完成。由于杨宝红同志工作繁忙,焦作市调查工作尚有部分县区没有完成。为了配套编好系列丛书,《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摄影集(许昌卷)》出版后,我们在征集许多三国文化研究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系列丛书的书名由《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摄影集(许昌卷)》更名为《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卷)》,将摄影艺术价值放在了次要地位,把文化遗存资料价值放在了首位。完成《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南阳、漯河卷)》书稿,《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开封、焦作卷)》初稿也近尾声。为了提升丛书档次,我们还邀请许昌市书协主席张志军先生为丛书题名写,由黄青喜所长在《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南阳、漯河卷)》增补丛书“总序”。这使今后丛书特色更为显著,努力方向更为明确,文化厚重更为彰显,学术质量更进一步,可谓双箭齐发,锦上添花。
张志军先生为《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题写书名
2.“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课题结项报告书上传工作完成。历时两年的课题研究基本完成,12月初,我们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了结项报告撰写,并通过网络平台完成上传工作。
3.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2022年底,《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摄影集(许昌卷)》出版后,研究所以此为契机于2023年4月15日组织召开了“许昌三国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暨《河南三国文化遗存摄影集(许昌卷)》学术研讨会,许昌市30多位三国文化专家学者聚集我校,共商我市三国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共论《河南三国文化遗存摄影集(许昌卷)》之得失,各抒己见,见解深刻,气氛活跃。各位专家为我们后续开展三国文化遗存调查、写作、出版进行把脉问诊。会议消息被《许昌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转发,会议综述发表在《许昌学院学报》上。
研讨会合影
4.张兰花著作《风雅变奏:古琴弦歌历史演进与诗乐教化》出版。该书11月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它丰富了曹魏文化研究内涵,拓宽了曹魏文化研究内容,提升了研究所的学术水平。
(二)服务地方经济再上新台阶
随着研究所知名度的不断提高,研究成员参与许昌市经济文化建设的频率逐渐加强,其发言、发声的内容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重视。一年来,我们为许昌市经济文化建设建言献策工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参加各种座谈会、论证会、研讨会。王海升、黄青喜、魏玉龙、杨保红、范晓丽,或个人、或部分或全体先后参加了市文广旅局召开的“许昌三国文化有关问题专家论证会”、“许昌市第十四届三国文化旅游周启动仪式”、第三届“中国(许昌)三国文化论坛”、许昌市文物高质量保护发展座谈会、公园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许昌公园城市专项规划文旅专题座谈会、《许之昌》三国文化沉浸式专题展暨数字化项目建设实施方案专家评审会、“弘扬许昌颍川文化,建设文化强市”学术研讨会等会议,在各种会议上都发表真知灼见。王海升、黄青喜、魏玉龙、杨保红等同志还被“许昌市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聘请为“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顾问”。
范晓丽参加公园城市专项规划文旅专题座谈会
2.《许昌与三国文化30问》初稿完成。按照市政府指示,为普及许昌与三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市文广旅局委托黄青喜拟出题目并组织编写。研究所成员魏玉龙、杨宝红、范晓丽、朱静雯等参与撰写工作,待修改后付梓出版。
3.参加许昌市“文明探源我来说”宣讲活动。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促进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许昌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开展了“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宣讲活动,研究所黄青喜、魏玉龙、杨宝红、范晓丽4位同志被聘请为宣讲团成员。该项活动要求宣讲员深入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 博物馆、城乡街道社区等地宣讲。研究所成员4位同志分别到开发区、建安区、长葛市、鄢陵县所辖单位以及街道办事处、乡镇进行共计16场宣讲,为在广大群众中普及三国文化知识做出应有贡献,也为我校赢得广泛赞誉。
魏玉龙在长葛宣讲
4.黄青喜、杨保红被聘为许昌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顾问。地方人大立法,是宪法赋予市级以上地方人大的权力,为提高立法质量,许昌市八届人大常委会聘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参与立法活动。本次聘期从2023年6月至2028年1月,为期5年。这是我所成员第一次参与地方立法工作。
杨保红聘书
(三)对外交流再上新台阶
2023年度,研究所对外交流活动较之以前更为活跃,朋友圈更加扩大。且不说赴南阳、漯河、焦作、开封四地调研,仅仅对外进行三国文化交流就有7次之多。其中走出去5次,“请进来”2次。这些对外交流,既分享了我们“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经验,又学习了外地三国文化研究成果,视野更为开阔,知识更为丰富,见解更为深刻。
1.“走出去”取经送宝
4月到安阳和邺城分别参观了曹操墓、邺城博物馆、“邺城三台”之一的金凤台,对邺城文化有了进一步理解;8月赴陕西汉中博物馆、勉县武侯祠、石门和剑阁古蜀道、阆中张飞墓等地调研川陕三国文化遗存,探寻古蜀道文化内涵,返回途中到淅川荆紫关调研关公文化遗存;9月,赴山西运城参加“关公文化节”,感受关公崇拜的巨大生命力;10月,赴浙江安吉参加第五届朱然文化研讨会暨第二十六届中国《三国演义》学术研究会、中国市县三国文化研究机构联盟第十届学术会议,会上,黄青喜应邀介绍“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情况,分享调研经验,引起强烈反响。黄青喜也在此次会议被增选为“全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
黄青喜安吉会议发言
调研荆紫关山陕会馆
更值得一提的是,研究所成立二十多年来,还没有成员走出国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6月29日至7月2日,黄青喜、魏玉龙首次应邀参加马来西亚关公文化节,感受马来西亚华人世界浓郁的“关公崇拜”氛围,向马来西亚关公爱好者介绍许昌关公文化与三国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开发,与国外同行交流关公文化研究心得,学习了国外举办关公文化节的经验。期间,活动主办方还举办“关公文化遗存摄影展”,大部分照片为研究所成员所提供。
与马来西亚关公文化节主办者在一起
2.“请进来”传经交流
由于《河南三国文化遗存摄影集(许昌卷)》的影响,7月17至18日,著名三国文化作家成长、网红张睿——网名“星彩她爹讲三国”两位先生莅许调研三国文化遗存,受到副院长杨富营、教务处长关中梅热情接待。8月16日,解州关帝庙文物保护所《关公信俗》寻访调研组,前来许昌调研关公文化,杨保红参加相关活动并介绍研究所关公文化及三国文化研究情况。
魏玉龙陪同到汉魏许都故城调研
杨保红参加座谈会
(四)三国文化普及注入新活力
三国文化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一直是研究所的工作重点。我们深知,文化如果仅存于“象牙塔”中,它将失去应有活力。三国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根本原因在于它一直活在官、工、农、商、学、兵直至少年儿童中。本年度,黄青喜、魏玉龙、杨保红、范晓丽四位老师,9-12月在校内举办“三国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各展风采。杨保红还分别在东城区各中小学主讲关公与许昌、关公精神在新时代的弘扬等专题。
范晓丽讲座
2023年底“黄老师讲三国·曹魏故事·聪慧少年”系列音频在喜马拉雅平台播出,文字稿今年在“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网·曹魏文化网”上线,使文字与声音完美结合。
(五)对外宣传谱新篇
2023年度,黄青喜三度接受新闻媒体采访: “4.23世界读书日”,接受《许昌日报》和《许昌电视台》的采访;12月21日,接受《河南电视台》“文化河南”栏目的采访,该专题节目2024年1月7日在河南电视台播出。
黄青喜在“4.23世界读书日”推荐三国书单
黄青喜接受河南电视台“文化河南”栏目的采访
(六)曹魏文化园:千呼万唤始出来
学校独具曹魏文化特色的标志性文化项目“曹魏文化园”,几经反复,目前,前期设计已经完成。
二、2024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开展“河南三国文化遗存调查”,争取出版两卷四地市相关专著;
(二)持续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争取出版《许昌与三国文化30问》;
(三)继续在校内外开展三国文化普及活动;
(四)争取“曹魏文化园”项目落地。
曹魏文化研究所
2024年1月10日